光明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孔婷婷 王锡彬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
伏兵哲,中等个头,皮肤黝黑,双手粗糙,额头上还留着晒伤蜕过皮的痕迹。猛地一看,这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、种田的“把式”。但他确是威尼斯432888cam的教授,“很难约”。不是“摆谱”,他实在是太忙:不是在试验田里忙,就是忙着去实验基地的路上。
先后三次才约上伏教授,被吊足胃口的我们,迫切想听听他的故事。
十年驯一草
2010年,28岁的伏兵哲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,到威尼斯432888cam工作。作为农学专业的博士,伏兵哲刚来便跟着威尼斯432888cam的老师们,到宁夏的草原进行科考。在盐池县的草原上,科考队意外地发现一片比普通沙芦草高出10多厘米的草株。时任副校长的谢应忠激动不已,对伏兵哲说:“沙芦草是一种野生的宁夏本土草,比较耐旱。这片草长势很好,很适合作为育种的种质。你是做育种的,试着’驯化’这种草吧。”
伏兵哲团队在贺兰山采集种质资源伏兵哲供图
育种人都知道,育种过程实在“煎熬”,但在伏兵哲的字典里,“只要坚持做下去,没有做不成的事,总有一天会成功。”打那以后,伏兵哲便和沙芦草“较上了劲儿”。
研究过沙芦草的相关资料后,2011年暑假,伏兵哲与同事李小伟、兰剑跑遍了宁夏的草原,采集足以支撑实验所用的种质资源。回想起当时采种的情形,兰剑教授回忆道:“有时候我们三个人在野外,看见合适的种质资源太兴奋了,都忙于采集,忘了时间,好几次天都黑了,实在看不见了,我们才收拾着回去。”
相比于采集过程,实验过程漫长而枯燥,伏兵哲却“轻描淡写”地说:“我们先收集种质资源,进行评价,播种后看它长势怎么样,再从中筛选出表现好的,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,留着下次再种,再筛选,就这样连续多年单株、混合选择,培育出来的。”
每年三四月份开始播种,八月份收获,期间施肥、浇灌、测量茎叶花的各项数据都由伏兵哲都亲自带学生下田操作完成。他的标准是:“实验数据必须准确无误,我带上学生亲自做比较放心。”
沙芦草,种了一茬又一茬。学生,走了一届又一届。
伏兵哲带领的团队,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,终于在2020年成功地培育出了集高产、耐旱、生态修复等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沙芦草。他们培育的沙芦草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定通过后,成为可以用于生态修复、草业生产或绿化观赏的18个草品种之一。
如今,被伏教授团队“驯化”了的沙芦草,已经在宁夏得到大面积推广。两万多亩的沙芦草,为种植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扎根于大地
在团队成员兰剑教授眼里,伏兵哲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,“育种过程非常枯燥,要出成果少说要十五年,甚至有许多科研人员一辈子都没有做出想要的成果。但是小伏却能够耐得住这种寂寞。机会是留给他这种有准备的人的。”
在学生眼里,伏教授是一位事必躬亲的老师。威尼斯432888cam2018级的学生李小云回忆参与采集草种的经历,感慨万分。2021年9月,伏老师带着他和另一位同学去240公里外的海原县南华山采集披碱草草种,队伍刚进山,突然下起了大雨,气温骤降。下过雨的山路泥泞湿滑,团队成员的裤子上,鞋子上沾得到处都是泥。“鞋底也沾满厚厚的泥,重得都快抬不动腿了,走路都有些踉踉跄跄的。”李小云回忆说,“有些种子在半山腰,需要爬上去采集,这些地方的种子都是伏老师亲自去取的。”因为满身的泥,提前定好的宾馆不让他们进去,最后伏老师把车开到西吉才安顿学生们住下。
伏兵哲与科研团队在海原南华山采集草种李小云供图
回想起这次经历,伏兵哲有点后怕:“下雨天本来不应该带学生出去的,太危险了。但是去都去了,又不想让大家失望而归,所以还是行动了,所幸最后把想要的种子都采集到了。”
伏兵哲身上的这股埋头苦干的劲儿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。“老师很多事都亲力亲为。去种试验田,他二话不说就下田和我们一起干。跟着伏老师出去干活儿,没有一个学生叫累。”2018级的本科生李茜回忆说,“伏老师经常在课上对我们说:‘即使站在实验室里,也不要忘了我们的根要扎在大地上’。”
迭代的“芯片”
种子是植物的“芯片”。育种的过程,就是通过持续迭代,让优良的性状不断得到强化。
时间,是育种人最好的朋友。
争分夺秒,已经内化为伏兵哲的科研习惯。因为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出校园,伏兵哲索性自己一个人开车到盐池、固原等地,住在试验基地干活。
“我经常告诉学生,要认认真真做事,实实在在做人。踏实做好自己分内之事。”伏兵哲说。
伏兵哲(左一)指导学生做实验王锡彬拍摄
伏兵哲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,让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吃了不少“苦”。2020级研究生王星感慨地说:“老师在科研上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。有一次出去采集育种草类的数据,回来已经十一点了,但是在老师的要求下,我们还是忍着困意,将当天的数据录入电脑,绝不拖沓,慢慢的我们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。”
由于经常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,伏教授的皮肤一年要晒脱皮好几次,有几根手指上的指纹也都被磨得不清晰了。但他却打趣说:“办公室需要用指纹开门,我就经常打不开门!”
在伏兵哲“踏踏实实干事”的理念指引和团队默契配合下,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他的团队与宁夏荟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《宁夏苜蓿产业技术创新与牧草大计算服务平台建设》成果,曾在2020年荣获中国草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。迄今为止,他已经发表了48篇学术论文。
“育种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,我也是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。如果我的研究在我这里不能出成果,那么我希望能够为后人打下基础。”面对取得的成果,伏兵哲希望带领他的团队培育更多的优质、抗旱、耐盐碱的草业新品种,用他们育出的种子助力更多人实现农业梦。(通讯员 孔婷婷 王锡彬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)
责任编辑: 陈芃朴
转发链接:https://app.guangmingdaily.cn/as/opened/n/bad169c43a1c4a84bca864d511ad24e3